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龙腾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隋唐建后宫

背景、资料介绍和作者公告 品读杨广(转载)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背景、资料介绍和作者公告品读杨广(转载)

    第四编品读杨广

    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更多小说 ltxsba.com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个无节制地使用权力、有豪华宫殿和享有无限声色之乐的世界中,只能产生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在中国的帝王中,他绝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

    《剑桥中国隋唐史》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隋炀帝自伴随亡隋的败迹黯然辞世起,便有盖棺定论,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千余年来,铁案如山。笔者无意只在翻案二字上做文章。按愚意,评论历史人物,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不折罪,瑕不掩瑜,归根结底要看他历史活动的社会意义,是进步还是反动。我所以认定隋炀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而完全否定那最后湮没在农民战争的血与火中的,却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光彩的一页,是中国士大夫传统思维模式褊狭、脆弱一面的反映——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胡戟教授

    今日我们要写隋炀帝的传记,事实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对这题目曾下过一段功夫的ArthurWright就说过:"(他)既被视为典型的亡国昏君,在一大团歪曲的历史记载和传奇性道听途说之下,今人即想窥测此人的真实性格,至多也只能瞥见其一二。"——

    史学大师黄仁宇

    隋炀帝杨广应该是历史上名声最臭的皇帝,自唐以来,各种正史、野史、小说、话本均将"弑父杀兄,妻母霸嫂,乱动兵戈,横征暴敛,穷奢极华"等等罪名加在了他的头上。甚至他的谥号"炀"也是"好内远礼,逆天虐民,去礼远众"的意思,可谓谥号里最坏的"谥"。这个谥号是唐高祖李渊所赐,而同时,在东都洛阳,隋的臣子们拥戴杨广的孙子越王侗为帝时,他们给炀帝的谥号却为明帝。"炀"和"明"这完全相反的两个谥号竟然加在了同一个人身上。一千多年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胡戟说道:"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同时,海外也兴起了一股为隋炀帝鸣不平的翻案风。本来成定论的一切变得不那么可信了,那么杨广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又是什么让他从一位千古帝王的不二人选变成了世人唾骂的亡国之君呢?

    1.诗文状元

    历代亡国之君中,南唐后主李煜是个才子,北宋徽宗是个才子均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但是隋炀帝杨广是个才子的事却是世人鲜知。《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少敏慧"而且"好学,善属文",是个翩翩浊世佳公子。杨广对自己的文采也颇为自负,他曾说就算是比诗文做状元,他也是魁首,该当这个皇帝。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小名阿摐,又名杨英。不管后世史书如何渲染他是一名昏君,但是都不曾否认过他是一名才子,也不曾否认过他在即位之前的一番作为。《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少敏慧"而且"好学,善属文",这些话用现代话翻译一下就是杨广不仅是个帅哥,而且是个聪明的帅哥,不仅是个聪明的帅哥而且还是个才子,不仅是个才子而且还好学。这些优平常人拥有一都可说是上天眷顾,但是杨广竟然全部拥有,怎不让人感叹?

    杨广的诗文中,比较有名的是"寒鸦飞数,流水绕孤村",又有写作"寒鸦千万,流水绕孤村"的。秦少游化用入词,一句"斜阳外,寒鸦数,流水绕孤村",后人称颂。杨广下江都时,给恋恋不舍的宫女留诗: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那时的他年轻率真,活脱脱的一个儒雅俊秀、文质彬彬的佳公子形象,又有谁会将这与后世史家笔下"弑父杀兄,妻母霸嫂,乱动兵戈,横征暴敛,穷奢极华"的"炀帝"联系在一起呢?

    《隋史》中关于杨广就任扬州总管9年的业绩寥寥几笔,轻轻带过,然而这却是他事业的新起,是他人生逐渐成熟,性格逐渐完善,独立自主的运用自己的才华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黄金时期。他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女子为妻,与江南名士谈论诗文,招引陈朝旧官、才学之士柳顾言、虞世南等100余人,"以师友处之"(《北史·柳顾言传》)。他写"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怨生归驾九龙。"表达对江南发自肺腑的喜爱,他写"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春江花月夜》),句句精工,"绝是唐律"(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对初唐近体发展有一定影响。"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隋炀诗文远宗潘、陆,一洗浮荡之言。惟录事研词,尚近南方之体。"杨广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的人认为杨广的那些靡丽艳词,便是他逸生活的明证,是他这轻佻的杨二公子当一名骄奢逸的暴君的先兆,事实是否真是这样呢?

    其实杨广结交江南士子是他采取的一种文化战略,目的是为了缓和重新统一后南方的人民的隔阂与怨恨。同时他还利用佛教和道教来笼络人心,不但消除了人们的抵触情绪,还赢得了士人的好感。他不仅是名文人,还是一名很高超的政治家,他深知文化认知才是最长久最有效的力量,于是将文化与政治巧妙的结合起来。杨广的才智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

    《隋书·文学传序》称:"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

    萧萧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这是杨广在一次西巡中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那时他已登帝位,亲历塞上,远征辽东,故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戎马生活,为其亲身经历,故此诗劲健有力,王者之气十足,"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成为了千古名篇。除此之外,还有《还京师诗》《从军行》《白马篇》2首等被清代沈德潜认为是"气体自阔大","比陈后主胜之"(《古诗源》)的大气作品。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也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

    杨广对自己的文采是颇为自负的,他曾说就算是比诗文做状元,他也是魁首,该当这个皇帝。《隋唐嘉话》中提到隋炀帝妒忌薛道衡诗才,为"空梁落燕泥"一句找借口杀他,但事实上隋炀帝的诗文集现今仍传世(虽然其中有许多篇是伪作),格调风范大体上来说比薛道衡高远,实在没有嫉妒他的必要。他杀薛道衡原因在他为晋王时与太子争位,薛道衡站错了位置,引得杨广不满。杨广登基后,召薛道衡入阁,薛道衡献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颂》,杨广认为他是在借赞颂先帝讥讽自己,不由得怀恨在心,后才找了个借口将其诛杀。若说杨广大度自然牵强,但说他嫉妒薛道衡一句"空梁落燕泥"便下毒手,未免更牵强。

    《隋书·经籍志》著录的《炀帝集》有55卷,《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拥有才气的帝王中的一名,但是他又不同于李煜那样的纯粹文人型帝王。为什么说杨广与李煜那样的纯粹文人型帝王不同呢?

    2.冠于诸王

    杨广不仅诗才出众,而且在军事、政治上也颇有才干,还是皇子的他赢得了父母的喜爱,也赢得了朝廷上上下下的推崇。但是他的出生注定了他不可能当皇帝,这样的命运,素有大志的杨广会接受吗?如果不能接受,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赢得那本不该属于自己的皇位呢?

    隋炀帝杨广因"美姿仪,少敏慧"而为"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开皇元年(公元585年)只有十三岁的杨广便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不久又被封为武卫大将军,然后又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仍旧兼职当大将军。隋文帝杨坚可谓对自己这个儿子倾注了满腔的心血,不仅让他年纪轻轻就身兼要职,还派了项城公王韶、安道公李彻来当他的私人教师。而杨广本人也的确争气,小小年纪就成熟稳重,使得朝野上下都对他很看好。杨坚后来暗地里找了相士给他的几个儿子相面,那相士指着杨广说:"晋王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

    这本是一个朝中上下均看好的帝王种子,只是因为身为二子便被注定了命运——太子之位与他无缘。对于这样的命运,杨广会进行怎样的抗争呢?

    杨广的大哥杨勇与他相比实在是差了很多,比才气,比谋略,杨勇都输杨广一筹,更糟糕的是杨勇在历史上的形象仿佛是有缺根弦,他明知道父亲杨坚喜欢节俭,他偏偏要奢侈浪费;明明知道母亲独孤皇后为人善妒,痛恨男子宠幸众多姬妾,他还要很张扬地寻欢作乐,公然纳妃并冷落了母亲精心为他挑选的妻子元氏。这使得隋文帝与独孤皇后都对他不满,再加上后来杨勇还过分地接受百官的朝贺,更让杨坚对这个儿子失望。

    而杨广本来就得父母喜爱,且能迎合父母心思。史书上说他长诗文,擅音律,但是因父亲喜欢节俭,他却不再摆弄弦乐,杨坚到杨广的住所去,便发现他使用的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心里便觉得这儿子用心国事,没有玩物丧志,很是欢喜,再看他平时吃穿都很朴素,不像杨勇那般锦衣玉食,就更是喜欢。而独孤皇后又认为杨广只宠爱萧妃一人,不似杨勇整天纵情于声色,也对杨广喜欢得很。

    同时,杨广还礼贤下士,爱护士兵,不摆皇子架子。他与萧妃恭迎隋文帝派来传达命令的宦官,而杨勇却把这些人当奴才吆喝。杨广曾与士兵观猎,中途遇雨,侍从进献油衣,他却说:"士兵们都淋着雨,我怎么能一个人穿着油衣遮雨呢?"于是让人拿开。《资治通鉴》中说:"晋王广美姿仪,性敏慧,沉深严重;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极卑屈;由是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公元589年,杨广又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要想突破,艰难异常,当年符坚百万大军都没有能突破长江天堑,隋军却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了天堑。杨广率领的军队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却对百姓"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当时三司官吏僧辩曾被陈高祖所杀,他的儿子王颁为了报仇,趁陈国将亡时,掘了陈高祖的陵墓,并焚烧其尸骨,把骨灰投在水中喝掉,以泄其恨。私毁皇陵是死罪,杨广却表现出大度,没有杀王颁,还向其他将领解释说王颁报杀父之仇是理所当然,不应处以死刑。另一方面,杨广却又立刻下令保护陈国的皇陵。陈亡国后,杨广对于陈国有志节的大臣加以礼遇,并给予重任。他说:"这些人既然能怀念他们的旧君,日后就会是我的忠臣。"

    平陈战役,才19岁的杨广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胆识魄力。但是《隋史》对此却讳莫如深甚至曲笔删改,说杨广为了得到陈后主的后妃张丽华,命令高颖不要杀她,但高颖却违背他的命令将张丽华斩杀,从此杨广便怨恨高颖,后高颖被杀也是因为此事。然而《陈书》中却明确记载道:"及隋军陷台城,妃与后主俱入于井,隋军出之,晋王广命斩贵妃,榜于青溪中桥。"从当时的人心向背和杨广的抱负来看,他也决不会做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荒唐举动来。

    公元590年,杨广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那时的江南与北方分裂了百年,隋虽然统一了江南,但是江南百姓仍不认同大隋。杨广为此花了十年来笼络,他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还重用其中的学者来整理典籍,最后才使江南真正归顺中央,更使得之后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得以顺利进行。

    杨广平定了陈朝,将江南纳归,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中国从此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这要比李世民指挥部队平定各路农民起义与割据的小军阀更为战功卓著,意义非凡。

    平陈和治理江都是杨广即位前最辉煌的时日,但是后世史书对这一段史实却语焉不详,对他即位后的荒暴虐却大加渲染,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正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说的那样:"某朝的年代长一,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杨广越是辉煌的历史在唐所修的史书中越是轻描淡写。但是不管后人如何忽略杨广的业绩,真实的历史却不容抹杀。杨广平陈后,声望一日胜过一日,太子杨勇与其相比更显不如。在嫡长制下,才能出众的庶子处在一种相当尴尬的境地,身为太子的杨勇眼见杨广声望高于自己,危及自己的太子地位,又怎会对他没有猜忌?我们不知道这个猜忌从何时开始,但是很肯定的一就是杨广本人是难以忍受这种猜忌的,他如果不想在猜忌中郁郁而终,就只有选择铤而走险的办法,就如以后的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那般与太子抗衡。

    杨勇无法与杨广对抗。他先前的猖狂举动本已让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不满,对手杨广又素有谋略,更何况杨广还多了杨素等人的支持。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是隋朝的权臣,史书称其"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美须髯,有英杰之表"(《隋书·杨素列传》),同时多有战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统帅。

    在这等形势下,杨勇的太子位自然是岌岌可危。最后突厥侵犯边境,杨广又任行军元帅,大胜而归。这次胜利,让隋文帝下了决心废掉太子杨勇,立杨广为皇太子。当了太子的杨广并没有恃宠而骄,为人反而更加谨慎。又立下"出舍大兴县"、"巡抚东南"大功。杨坚对他甚为满意,每次到仁寿宫避暑,都命令杨广当监国。

    公元604年六月,杨坚逝世。七月,杨广在仁寿宫即位,年号"大业"。对于杨坚之死,后人颇多猜测,认为是杨广暗中杀害。但是对杨广诸多诟病的《资治通鉴》也只记载道:"秋,七月,甲辰,上疾甚,卧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丁未,崩于大宝殿。"丝毫也未提及是杨广杀害了杨坚。

    历史上每一次新王朝取代旧王朝都有一次血腥的战争,素以明君著称的李世民连史书都明确记录了他弑兄杀弟囚父的恶迹。杨广究竟是不是杀害了杨坚是历史上的一个谜,但是后人却将这事大加演绎,使得杨广弑父成为了想当然的"事实"。

    3.功比大禹

    欲图建立丰功伟绩的杨广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这条运河便是有名的京杭大运河。不过,这条至今发挥着作用的大运河却是后代史书诟病杨广的一大罪状。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即派杨素等人负责修建洛阳城。这个举动成为了隋朝败亡的第一个因子。对于建都洛阳的事情,史书上并没有提及他们内部有何争议,可见建都一事是得到群臣响应的。历朝历代,对于首都的选择都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一是政治选择,首都离王朝最大的威胁源头不能太远,便于迅速获得信息,有效指挥军队;其二是经济选择,首都离富裕的地区不能太远,便于获得财富和物资。总体来说,政治因素始终在经济因素之上。

    杨广即位后的大隋,虽然已经统一了全国,但是北方突厥的威胁依然存在。隋文帝当初在择都时选择长安也是为了防患突厥,但是自陈被灭,长江以南的陈版图纳于大隋,整个帝国的经济重心便转移到了江南以南。而且首都长安在西北面,往东的路不太畅通,影响了国家政令的畅达。洛阳则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巩固国家。还有,在长安的时候,各地的粮食运往长安费时费力,到了洛阳则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粮食,也相应地减轻了百姓负担。再加上杨广本人对江南的偏爱,设立东都洛阳势在必行。

    但是,营造东都洛阳的工程是极其巨大的,当时兴修东都用了一年时间,每个月都派遣两百万工人修建。东都洛阳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围有七十里长。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门办公的地方。再往里,就是宫城,周围有三十里。同时杨广还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嘉木异草、珍禽奇兽,输往洛阳充实各园苑。又在洛阳西南筑西苑,周200里,苑内有海,海中有三神仙,离出水面百余尺,殿堂楼阁,穷极华丽。这样浩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除此之外,杨广又令人在江都营建宫殿和城市,把江都建设成为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这样就更加有效地控制了南、中、北的广大地区,在两都的巩固中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力促进了统治阶级官僚机器的高速运转。东都洛阳建成后,杨广还邀请少数民族的酋长和客商来洛阳参观,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原经济文化的繁荣,同时,将大隋盛名远播于外。总之,东都的营建,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使洛阳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就在同一年,洛阳开始修建大运河。

    大运河工程浩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后世有人认为隋亡的一大半原因是因为修建大运河。杨广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呢?

    大运河的名称有很多,通常的叫法是"京杭大运河",或简称"京杭运河"。学术界也曾叫其"南北大运河",隋朝杨坚开凿的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通济渠、永济渠,又被称为"隋唐大运河"。民间则往往简称为"大运河"或"运河"。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历史进入大隋,天下大一统的局势已是不可阻挡。隋文帝杨坚曾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杨广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巩固大隋帝国的统治,使山东、江南之粟能不断地供应关中,以保证中央官僚机构的需要,在隋文帝杨坚开挖广通渠的基础上,又三次开凿运河。

    公元605年,杨广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改造邗沟。公元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公元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用了六年的时间,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305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杨广在修运河的同时,还在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运河沿岸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大运河连接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从南到北构成了南北水道运输网和灌溉系统,使贯穿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的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从而也就有效地巩固了长安、洛阳两都的地位,密切了中央同地方的联系,强化了中央对全国,特别是对江南和关东人力、财力的控制。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各地,特别是运河两岸城镇的兴起,如杭州、江都、楚州、汴州,等等。从长安到洛阳至江都,沿途虽设有离宫40余所,但每一所离宫就是一个驿站水运码头,形成一个新的城镇,也就是一个新的贸易中心和人文荟萃之地,从而有力地加强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大运河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后,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史学家们在评价杨广时把他修建大运河的这一举措与秦始皇修建长城相比较,实际上大运河的作用远比长城的作用更为重大。长城只是当时为了抵御胡人而建,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作用,而大运河贯穿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古老的文明,促进了南北文化经济的发展,并且在千百年后仍旧在为民造福。

    杨广在同一年兴建了东都洛阳和大运河这两大工程,虽然是从远处着想,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杨广在即位之初就接连修建这样的两个大工程是不明智的,虽然杨广在位之初大隋国力非常强盛,甚至胜过了贞观之时,但是长年的劳民伤财使得国力亏损,据载,当时大修运河时"役工死十四五",重修山阳渎也动用了十余万民工。开永济渠时,动用了河北的百余万民工,男丁不够,就抓女工上河。河工在五万名监工监督下日夜劳作,动辄受"枷项笞背"的处罚,弄得许多人卖儿鬻女,家破人亡。而后人对杨广的评价也就从他即位后的第一年修东都和大运河开始了评判性的篇章。

    不过,自唐后的多数人批评杨广修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好到江都去游玩,纯粹是为了个人享受而不顾百姓死活,未免又太狭隘,太不公正了。的确,杨广曾乘四层高的龙舟,从京城浩浩荡荡地南下江南。在这途中消耗了民脂民膏是不争的事实。倘若从百姓的个人性命着眼,肯定是大错特错,但是从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着眼,就会发现当时南方分裂中国已经有了数百年历史,杨广作为中原皇帝下江南,绝对不只是出于个人享乐,他巡视江南的目的是出于对江南的重视和统治,这比起泰山封禅炫耀其功的那些皇帝实在是好得多了。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若不是杨广龙舟巡江南做得太过张扬,若不是大隋后生内乱而灭,杨广修大运河可与大禹论功的事情还会被后人那般批评吗?皮日休说隋朝运河的开凿"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杨广倘若知道隋会被灭,恐怕也不敢在自己即位之初就大修工程吧?

    4.圣人可汗

    突厥启人可汗上表隋炀帝杨广曰:"大隋圣人莫缘可汗怜养,百姓蒙恩,赤心归服,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染干如枯木重起枝叶,枯骨重生皮肉,千世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今是大日,愿圣人可汗千岁万岁常如今日也。"表达对隋朝的尊服。唐太宗李世民曾被尊为"天可汗",但是这意义肯定是比不上杨广的"圣人可汗"的,就如秦始皇统一了中国首称"皇帝",后来的皇帝再统一中国,再自称皇帝,其意义都无法比得上他。

    就在大业元年——杨广即位的头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他率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契丹军,俘虏其男女4万余人。隋朝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强大。对比前面的兴建东都和修大运河,不得不感叹隋朝的国力之胜,据史料记载,修东都和大运河时除了百姓之外还有大量的士兵,但是在同一年隋朝居然还有余力去打败契丹。

    不久,与隋朝结为联盟的突厥在败了契丹后转而入侵隋朝内地。为了巩固边防,杨广下令在隋文帝581年、585年、587年修筑长城的基础上,又相继两次修筑长城,以固疆防。公元607年8月,隋炀帝杨广率甲士50余万,马10万匹北巡,"旌旗辎重,千里不绝",目的是威服突厥。隋朝大军从洛阳出发,经涿郡,再至榆林,达启民可汗王庭。沿途歇宿时,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活动房屋"观风行殿",殿内能容纳几百人,且可随时装卸,行殿底下还有轮子滚动。启民可汗等酋长视此行殿,"惊以为神,每望御营,十里之外,屈膝稽颡,无敢乘马"。随后杨广又在启民可汗王庭召开了3500名部落酋长的会议,并以仪卫大帐向诸部首领夸示,使"诸胡骇悦,争献牛羊驼马数千万头"。

    杨广为什么要北巡呢?

    杨广的北巡起到了震慑突厥的作用,从此后突厥可汗以及周边的高昌、伊吾、党项等相继来朝。突厥等国与隋的政治、经济关系也日益密切。突厥启人可汗甚至上表隋炀帝杨广曰:"大隋圣人莫缘可汗怜养,百姓蒙恩,赤心归服,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染干如枯木重起枝叶,枯骨重生皮肉,千世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今是大日,愿圣人可汗千岁万岁常如今日也。"表达对隋朝的尊服。唐太宗李世民曾被尊为"天可汗",但是这意义肯定是极不上杨广的"圣人可汗"的,就如秦始皇统一了中国首称"皇帝",后来的皇帝再统一中国,再自称皇帝,其意义都无法比得上他。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杨广又派军灭了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使之归入中国统治之下。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隋炀帝前,西域久不通中土,也不闻有事于西域。直到大业年间,杨广才派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藩诸国,得玛瑙杯、佛经、十、狮子皮、火鼠毛而返。不久后,他又命令闻嘉公裴矩,于武威张掖间掌其事,"往来以引致之,其有君长者44国。矩因其使者入朝,啗以厚利,令转相讽喻。"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杨广亲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到甘肃陇西巡视,然后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杨广的这次出行绝不是出于游山玩水那般简单的理由,历来皇帝游玩都是到富庶之地,但是西部自古是大漠边关,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峡谷海拔三千多米,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当时,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大都失散,杨广本人也遭受到暴风雪的袭击,一路狼狈不堪,吃尽了苦头。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西巡部队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意义重大。历观整个封建时代的皇帝,只有杨广一人抵达到西北那么偏远的地方。杨广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杨广到达张掖之后,西域诸少数民族部落,皆佩金玉,被锦朋,焚香奏乐,迎候道左。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使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故而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方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杨广还在古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万国博览会,当时游人及车马长达数百里,进一步促进了隋朝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仅使张掖的国际贸易市场更加繁荣昌盛,还促进了中原一带贸易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如关中的岐州(今陕西凤翔)、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等。从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龟兹、疏勒、于阗、康国、安国、米国、吐火罗等国家的商贾使者来往于长安、洛阳一带,络绎不绝。《隋书》中提到"(大业)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靺鞨、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并遣使朝贡。"这时已经到了隋朝灭亡前夕,但是各国也还臣服于大隋王朝,给隋朝进贡送贺礼。

    杨广除了向西北开拓疆土外,还命人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他兵加林邑(今越南湄公河之东、顺化以南至西贡之北),屡战皆捷,俘敌上万,追过马援所置铜柱之南,仅八天就攻占了拔林邑都城,获其铸金庙主18枚,刻石纪功而还,然后其地设比景、海阴、林邑三郡,同时他还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

    杨广曾说"有德则可久,有功则可大",他的一心想建立秦皇汉武那样的霸业,成为历史上一名有功的皇帝,所以他不断地扩张自己的领土,壮大自己的势力,让隋朝周边的国家都臣服在自己脚下。

    但是杨广并不满足陆地上的扩张,他甚至将自己的势力伸展到了海上的小岛上,这小岛就是台湾,隋朝时叫流求国。

    据《隋书·流求国》所载,那时的台湾当地原住民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生活阶段,只从事渔猎和较原始的农业生产,其耕作方式"先以火烧,而引水灌",虽然懂得烧荒草肥田,引渠水灌溉,但是农具却颇为原始,是"以石为刃,长尺余,阔数寸,而垦之"。他们无牛、羊、驴、马,所以不知道利用畜力来耕作,只养猪、鸡等家畜,所种的农作物以稻、粱、黍、麻、豆、赤豆、胡豆、黑豆等为主,已知道将农产品进行加工,"于木槽中曝海水为盐,木汁为醉,酿米面为酒"。他们的文化也很落后,没有文字,只是"望月盈亏以纪时节,候草荣枯以为年岁"。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陈棱拜武贲郎将;后三岁(公元610年),与朝清大夫张镇州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隋书·陈棱传》)内地军队与台湾当地的交易,带进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5.师出有名

    对于杨广远征高丽的背景、原因、目的和意义,自唐以来,就有众多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在进行研究,并发表了这样那样的评论。三次征伐高丽的失败,可以说是直接导致隋王朝灭亡的根因。有人认为杨广穷奢极欲和滥用民力,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就不应该去征伐高丽。但是为何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数次找借口亲征高丽呢?高丽只是版图上看起来的弹丸小国么?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杨广巡游到东突厥,在可汗的大帐碰巧遇上高丽使者,便对他说:"归语尔王,当早来朝见。不然者,吾与启民巡彼土矣。"结果高丽王并没有以臣之位朝见,杨广便于大业七年至十年,先后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天下动。直到高丽因连年战争而困弊,故遣使来大隋乞降,囚送斛斯政以赎罪,杨广才结束了对高丽的战争。有人认为杨广为了一句话便起兵打高丽,证明他为人小气,好大喜功,进而败家亡国,成为隋朝的千古罪人。事情真的是如此简单吗?三次远征高丽,只因为杨广好大喜功吗?那么为何世人所称颂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数次找借口亲征高丽,甚至连他那不爱打仗的懦弱儿子唐高宗也发动大军远征高丽呢?

    对于杨广远征高丽的背景、原因、目的和意义,自唐以来,就有众多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在进行研究,并发表了这样那样的评论。三次征伐高丽的失败,可以说是直接导致隋王朝灭亡的根因。许多人因此谴责杨广穷奢极欲和滥用民力,并说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就不应该去征伐高丽。这些评价虽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实在是有失偏颇。

    高丽绝对不是版图上看起来的弹丸小国。自东晋末,中国北方高句丽部族兴起,便于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占据辽东,改襄平(古辽阳)为辽东城。到了隋朝时期,高丽国内兵力已达15万,士兵极其强悍。他们战时出征,平时耕种,全民皆兵。整个国家对中原的儒家文化没有认同感,且有急剧的扩张野心,从开始的几万人扩张发展到了隋时的十几万人,在东北蚕食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人口,意图吞并东北民族。当时的高丽正如宋金对峙时期崛起的蒙古族,明末时的后金,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威胁,若是任其发展,必是大患。在隋文帝时期,高丽就曾经侵扰过大隋领地,杨坚派兵讨伐,兵败。杨广追从其父,想将这个国家绞杀在摇篮里,消除未来的不稳定因数。只可惜他虽有汉武帝之心,却不似汉武帝有卫青、霍去病,他打了败仗,便成了千古罪人。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杨广首征高丽。唐代研究学者岑仲勉先生认为杨广征高丽是"师出无名,无非好大喜功的思想在作怪。此一战役应列为侵略性战争"。但当时杨广征伐高丽时称"高丽本为箕子(商纣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据现在考古发现公元前1056年左右,中国的周武王姬发灭亡了商朝,将朝鲜分封给了商朝的一个王族箕子,建立了朝鲜半岛上第一个政权。这个政权延续了800多年。公元前3世纪中叶,中国北方一个诸侯国——燕国的将领卫满率军灭亡了"箕子朝鲜",建立了"卫满朝鲜"。随着对隋朝的研究,现在许多学者渐渐脱离了唐人对杨广评价的印象,认为辽河流域原属中国领土。所以,当隋朝统一中国之后,势必要领土主权,这才是隋伐高丽最根本的原因。

    不管是何原因,就当时杨广的动员情况来看,各地百姓都纷纷有组织或自发地聚集到幽燕地区。当时驿路山冈之上,遍行装甲武士。可见这次远征高丽是深得民心的。《辽阳文史资料》中记载大军到了辽河后,造浮桥三道,大战于东岸,高丽兵大败,退入辽东城(即襄平城)固守。杨广一面围城,一面安抚辽东人民,建置郡县,以为统治。这时,另有一支大军会师鸭绿江西岸,进逼平壤。但战斗不力,丧师30万,败回辽阳。因此,杨广于7月25日撤辽阳之围,引军归还,并以所收复之地,置辽东郡。

    实力强大的隋朝竟然败给了一个高丽小国,杨广会善罢甘休吗?

    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给杨广的自尊心很大的打击,以至于"帝自八年以后,每夜眠恒惊悸,云有贼,令数妇人摇抚,乃得眠",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杨广之所以惊恐到需要妇人摇抚才能得眠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爆发的农民起义,但实际上大业七、八年间的农民起义尚处于初级阶段,影响规模都还不大,对于拥有精壮兵力和武功战略的杨广来说,平定农民起义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如前文所说,杨广是上天的宠儿,他文治武功无所不能,且颇有长远的历史眼光,同时做事雷厉风行,年纪轻轻就能统一全国,然后又成了九五至尊,为天下人之首,自然心中是非常自负的。征高丽的失败,让这个常胜将军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儿。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广二征高丽。他渡过辽河,挥军直下辽东城,利用飞楼撞、云梯、地道等一切工具和办法,四面俱进,昼夜不息。但就在隋军取得战争主动权,一切设施妥当,正待攻城之时,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以李密为谋主,聚众造反,"进逼东都洛阳,屯军上春门,隋朝达官子弟多附之"。杨广闻报,十分惊恐只得放弃攻打高丽,火速回师平定了杨玄感的叛乱。

    杨玄感的这次叛乱,虽然很快被平定,但隋朝的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毫无疑问,杨广开始大刀阔斧的建东都修运河已经积蓄了不少民怨,到了第一次征高丽时,他又征调"民伕二百万,以运送衣甲、粮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肤溃烂,腰以下生蛆,死者甚众",在这次出征之前,就爆发了长白山农民起义,甚至山东、河北广大地区的人民纷起响应,起义军"多者十余万,少者数万人"攻郡县,杀长吏,不过当时的农民起义杨广并没有放在心上,心中只为征服高丽而焦躁。到了第二次征讨高丽失利后,隋朝国内的农民起义已是风起云涌,且两次征讨高丽已经使得隋国内的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以至于使得大业前期还繁荣富庶的隋朝出现"农村极度缺乏劳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活下去"的悲惨景象。

    但是这些并没有动摇杨广征伐高丽的决心,到了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他不顾国内危机四伏,再次亲征高丽。沿途已有大批士卒逃亡。不过此次隋军获得胜利,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军打败了高丽军队。高丽王高元大为恐惧,遣使请降。杨广见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无心再战,班师回朝。

    三征高丽,终于架空了隋朝,让大隋火速走向灭亡。不可否认,杨广是一个拥有文才武略的大气帝王,但是也正因为如此造成了他刚愎自用的性格。他认为"有德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在"德"和"功"之间,他选择了"功",终于因用民过重,急功近利而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6.秃爪雄狮

    李家的二公子李世民和杨家二公子杨广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相似了,然而在后世史家笔下,一个是暴君,一个是明君。功与过,孰能分清?由唐朝人写下的《隋史》对杨广的评价真的是客观的吗?为何只有三子二女,始终眷恋他的正妻萧后的杨广却成了世人口中最荒的皇帝呢?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杨广看着山河破碎,心灰意冷,干脆从东都洛阳迁到了江都,命王世充挑选江淮民间美女充实后宫,每日以酒色取乐,麻痹自己。正如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炀帝见中原已乱,无心北归,滞留江都",此时的杨广是一个崩溃了的杨广,他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已经损失殆尽,迁到江都是逃避,沉醉酒色也是逃避。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杨广的这句诗该是他当时心情的最好写照。那时的他如同一头被磨秃了利爪的雄狮,黯然地呆在自己的宫殿中等待死亡的来临。江都是他霸业的兴起之地,在江都当扬州总管的日子是他青年时期最快活的日子,那时候他逸兴飞扬,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前景一片光明,而现在的他是临当西落的太阳。杨广是个活得很清醒的皇帝,到了此时,他早已知道迎接自己的会是什么,所以他才会引镜自照,对萧皇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末日已经到来,乾坤也无法扭转,时至今日,除了得过且过,除了金樽美酒,长袖美人,还有什么呢?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江都粮尽,杨广的随从卫士是关中人,谋划逃归故里。将军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宇文士及以及司马德勘、赵行枢、裴虔通等煽动隋军卫士发动政变,攻入宫中。那时的杨广面对这些昔日的臣子,心中五味杂陈,他问:"我犯了什么罪?"叛官们历数他的罪恶,杨广说:"我实在是对不起百姓,但是却没有对不起你们,你们跟随我享尽荣华富贵,却为何要对我这样?"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叛官要杀死他时,杨广依旧保持着帝王的尊严,他说:"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能用刀杀,取毒酒来。"叛官们不许,杨广便解下巾带给叛官,然后被士兵拥入内室缢死。杨广死时五十岁,在位十三年。

    唐李渊登基后,为了表明隋唐革命是顺天应人,刻意强调杨广的恶政,他亲自以在朝天子的口吻赐杨广谥号为"炀",这个谥号代表着"好内远礼,逆天虐民,去礼远众",从此,杨广一代暴君,一代昏君的形象就初步确立了。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魏征编写《隋书》,对杨广的评价是"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期之盛也?"严厉之余,不免让人多想,说荒无度,杨广一生只有3个儿子2个女儿,且始终眷恋他的正妻萧后,没有人能取代她皇后的地位,而一代名君唐太宗却有14个儿子,21个女儿。历史上说杨广荒的有一就是他宠幸了自己父亲的妃子宣华夫人,但是唐太宗也曾强娶弟媳为妻。说他造成生灵涂炭,李世民生前最后几年,也曾因为三征高丽搞得民穷国疲。

    李家的这个二公子跟杨家二公子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相似了,后世史家笔下,一个是暴君,一个是明君,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是因为杨广作为亡国之君,被传统儒家史观评价得很低,二是因为杨广为了建立卓越功勋确实未多为百姓考虑,大损民力,第三个原因却是《隋史》是唐朝人所写,《唐史》也是唐朝人所写,因此这些史家的评述多带了主观思想,已经变得不客观了。

    有了史家评述为先,后代的文人开始对杨广此人大加演绎,增添其残暴荒的故事,比如《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大业拾遗记》《开河记》《海山记》《隋史遗文》,等等,至于《迷楼记》《隋炀帝艳史》《醒世恒言第二十四卷隋炀帝逸游召谴》等书更是秽不堪,耸动,遂使杨广成为俚巷俗人心中最熟悉的乱帝王。更有后世学者以野史当正史,毫不加考究,全盘照抄,让杨广的荒唐形象更加确定化。

    到了现代,严厉批评隋炀帝的两个最主要原因,一是他弑父杀兄,人伦丧尽;二是他穷兵黩武,远征高丽。对于前一个说法,至今未找出确实的史料来加以证明,《隋书》应是开历代写隋代历史之先河,但是其中并未提及杨广弑父,司马光《资治通鉴》也仅记"俄尔上崩,故中外颇有疑论",并未作充分肯定之结论。至于第二,也应具体分析。隋炀帝初年全国有一百九十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县,在籍户八百九十万余,人口四千六百余万,隋朝的国力达到极盛,要远征高丽是有充分条件的,从这一来看杨广很有能力,并非一个绝对的残暴之君。

    统观隋炀帝杨广的一生,他少年时俊朗,文采出众,19岁平陈,统一全国,随后治理江南,收归民心,可算得上是文才武略皆备,颇有帝王材质。而后继任大统,将隋朝治理得民富兵强,四海咸服,被尊称为"圣人可汗",可谓原来是千古帝王的绝佳人选。只可惜后来三征高丽,弄得国力衰败,只能醉酒美色,麻痹自己。杨广一世英名,终毁在连年征战之上。

    隋亡解读

    学者黄冬云在最近的研究中认为隋二世而亡,与文、炀二帝的军事改革关系密切。"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但由于隋炀帝的为所欲为使其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弊端却暴露无遗。废地方总管府制、降府兵将帅名位、分十二府和兵部之权、内重外轻的兵力部署等举措虽能使军权高度集中,但在实施中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冲突,亦为政权的巩固留下了隐患,最终导致隋政权土崩瓦解,隋朝最终直接灭亡于军阀兵变。

    隋朝是一个国计富足的朝代,钱穆称:"隋室虽然短暂,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令治史者所盛赞。自汉以来,丁口之蕃息,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但是,杨广每年远出巡游,从行的有大批士兵、官吏和宫女,大业三年有一次竟达到五十万人。沿途郡县长官要负责整修道路,还要供应最精美的食品。为了杨广的挥霍,很多郡县官吏强迫农民预交几年的赋税。

    错误的经济政策是加速隋灭亡的又一因素,隋唐史专家岑仲勉先生认为:"隋亡以经济崩溃,农民起义为主因。"魏承思等也认为:"隋王朝的经济政策,只是一味追求增加财政收入,而不顾封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使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史载唐太宗曾问魏征,为什么杨广仅仅动用了全国一半左右的人力和财力去经营辽东就导致民怨沸腾,而大禹竭尽九州之财、力治天下山川,前后达十年之久,竟没有遭致反对和抱怨?魏征的回答是,大禹与杨广的差别在于"与民同利,故天下虽竭而民不怨"。杨广修建了各项巨大工程,发动了对高丽的三次战争,使"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

    所以说,杨广兴办的每一项工程,包括营东都、开运河、城、巡行等,表面上看对国家有利,但实际后果却是不顾民众死活的暴政。作为帝王,过于看重自己的功业,而忽略了其统治下的生存状态,这是有才无德者成为暴君的一条途径。在这种情况下,越是主观上想成为圣君的人,越是具备大英雄资质的人,就越能搅动天下,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隋炀帝杨广就是这样一种帝王,想干好事、干大事,成圣王之业,但干好事的心太大,结果走向了反面,成了亡国之君。

    杨广大事记

    公元569年

    ⊙隋文帝杨坚次子杨广生,小名阿摐,又名杨英。

    公元589年

    ⊙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进攻陈朝,完成了统一。

    公元590年

    ⊙杨广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

    公元600年

    ⊙十月,隋文帝废太子杨勇。

    ⊙十一月,立晋王杨广为太子。

    公元603年

    ⊙游江都。

    ⊙杨广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千米的"永济渠"。

    公元604年

    ⊙六月,隋文帝杨坚驾崩。

    ⊙七月,杨广在仁寿宫登基为帝,改元大业。

    公元605年

    ⊙杨广营造东京洛阳,月役丁二百万。

    ⊙征发河南,淮北丁男百余万开凿通济渠,死亡殆半。

    ⊙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

    公元607年

    ⊙七月,杨广征发丁男百余万修筑长城,二旬而罢,丁男死伤过半。

    ⊙八月,杨广率甲士50余万,马10万匹北巡。至榆林,启民可汗率诸部落酋长等三千五百人来朝。

    公元608年

    ⊙杨广再次征发河南丁男百余万修筑渠道,死伤二十余万。

    ⊙到五原,出长城巡行到塞外。

    公元609年

    ⊙杨广亲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到甘肃陇西巡视,然后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

    ⊙十月,杨广下诏各地,征集四方艺人至东都。

    公元610年

    ⊙再游江都。

    ⊙东都发生弥勒教徒起义,旋即被镇压。

    ⊙杨广下令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

    ⊙十二月,南方朱崖爆发了农民起义。

    公元611年

    ⊙西突厥处罗可汗入朝隋。

    ⊙杨广第一次东征高丽。

    ⊙二月,杨广亲率大军过辽水,围攻辽宽城,遭到了高丽的顽强抵抗。

    ⊙五月,统率九军共三十五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宇文述兵败,生还辽东者只有两千七百人。

    ⊙六月,在连续进攻无望的情况下,杨广开始准备撤军回国。

    ⊙七月,杨广下诏撤兵回国。

    公元613年

    ⊙二月,杨广开始第二次东征高丽,隋军云集涿郡。

    ⊙四月,杨广再次亲率大军过辽水,围攻辽宽城。

    ⊙六月,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攻打东都。

    ⊙六月十四日,杨广得知消息后退兵。

    ⊙八月,杨玄感败亡。

    公元614年

    ⊙二月,杨广发动了第三次东征高丽的战争。

    ⊙七月,高丽得知杨广再次来攻打,在无力进行战争的情况下,高丽遣使请降,并办送隋降将斛斯政。杨广趁势收兵。

    公元615年

    ⊙八月,杨广北巡至雁门,东突厥始毕可汗(启民可汗之子)趁机发兵围广于雁门,企图称霸。杨广在宠臣宇文述父子建议下,下诏勤王。

    ⊙九月,杨广还东都。

    公元616年

    ⊙杨广令秦王杨谅北征突厥以解决其后顾之忧。隋胜,杨广为表秦王之功赐大同之地予杨谅。

    ⊙三游江都。

    公元617年

    ⊙三月,杨广下诏兴建丹阳宫,准备渡江南下。

    公元618年

    ⊙三月,宇文述父子鼓动军队发生叛变,杀杨广于江都。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